精神分裂癥對于精神疾病來說至今病因尚不明確,但它多發于青壯年。一般情況下患者的精神活動與現實生活相背離。使患者的病情往往不容易被身邊的人們所發現,那么關于精神分裂癥臨床上的表現到底有哪些,我們作以下分析:
其臨床表現主要是思維障礙(思維散漫、思維中斷、思維貧乏、妄想等)、幻覺、情感障礙(情感淡漠、情感倒錯)和行為障礙(社交退縮、行為怪異、緊張性興奮、木僵等)。其中妄想、幻覺等明顯明顯精神病性癥狀稱為&ldquo 陽性癥狀&rdquo ;情感淡漠、社交退縮等精神衰退癥狀稱為&ldquo 陰性癥狀&rdquo 。具體可因急性期和慢性期有所不同。
急性期的臨床表現主要是出現思維障礙、幻覺、妄想等明顯精神病性的&ldquo 陽性癥狀&rdquo 。思維障礙具體表現為聯想散漫,即語言結構松弛,以至段落與段落之間顯得散漫無序、句子與句子之間互不相關、詞與詞或字與字之間不能組成完整的句子;思維阻隔,即突然無故中止正在談的話題,片刻后再接續原話題或另換話題,且缺乏自知;推理奇特,即邏輯混亂,使人不知所云。
幻覺具體表現為反復多次的報道性、評價性幻聽,即聽到有人對患者的行為作實況轉播式的報道、聽到有兩人一褒一貶地對患者品頭論足。此外尚有幻視、幻觸、幻嗅等,但較少見。
妄想具體表現為突然發生的原發性妄想。比較常見的有被害妄想,即患者堅信自己被人以某種方法侮辱或傷害;嫉妒妄想,即患者堅信自己的配偶不忠貞;影響(控制)妄想,即患者感到自己的思想、行動和感情都受到外力影響,甚至一舉一動都被他人控制。
急性期也可出現情感淡漠、情感不協調等&ldquo 陰性癥狀&rdquo 。情感淡漠即對與其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事物無動于衷,對歡樂、憤怒、恐懼等情境均無明顯反應;情感不協調,即情感反應與內容不一致,尤其是內在思維與表露出的情感表現不相應,如一邊傾訴自己的不幸遭遇,一邊癡笑,一邊述說自己開心的事情,一邊流淚等。
慢性期的臨床表現主要是出現缺乏動力、缺乏精力、缺乏興致、缺乏情感、缺乏禮儀和缺乏社交等正常精神功能衰退或缺失的&ldquo 陰性癥狀&rdquo 。
缺乏動力,具體表現為自發性動作的喪失,終日呆坐、閑逛,生活毫無目標。 缺乏精力,具體表現為懶散乏力,終日臥床睡覺或懶得活動,似乎體質十分虛弱。
缺乏興致,具體表現為對什么都不感興趣,對原先的愛好也已興趣索然,精神活動顯得十分遲鈍。
缺乏情感,具體表現為臉面呆板、語言單調,對任何刺激都缺乏必要的情感反應,似乎已達到了&ldquo 哀莫大于心死&rdquo 的&ldquo 心死&rdquo 程度。
缺乏禮儀,具體表現為不講究起碼的禮儀,或者旁若無人地對人不理不睬,或者不顧場合地亂叫亂嚷,或者當眾脫褲棄衣。
缺乏社交,具體表現為不參加任何人際交往活動,喜歡獨居斗室、閉門不出,否則就盡量回避,至多回答一兩句就完事。
不管患者是處于任何時期,精神分裂癥臨床表現都不相同,甚至有的患者外表和沒有患病的時候一樣,但是經過交談或是共事之后才會發現其不同之處。這就是早期不能確定患病之一。同時也會有癥狀較為嚴重的情況這些患者比較容易被人們發現。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多關注自身的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