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,人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處于睡眠中,而全世界有將近三分之一的人群存在睡眠問題。睡不好覺,并不是什么稀罕事。健康人群中起碼有一半人出現過睡眠問題,有30%左右的人患有失眠癥需要就診。為什么簡單的睡覺,成了不少人的一大難事?走出認知誤區,“對癥下藥”,對良好的睡眠幫助至關重要。下面一塊來看看失眠的三大誤區!
誤區一:老年人才會睡不好
老年人睡眠的確不如年輕人那么長、那么實。可失眠專科門診顯示,如今,失眠并非老年人的“專利”,眾多35至55歲的中青年人構成失眠主要人群。引發失眠癥的“罪魁禍首”有五類:體質因素、精神心理因素、疾病因素、環境因素與藥物因素。這其中,因情志不悅、精神過勞等精神心理因素引發失眠的,占55.9%;因聰明能干、責任心較強、遇事多思多慮等體質因素的,占3.5%。而正值事業與生活巔峰的中青年人群,恰好是兩種因素的主要“目擊對象”。
對策:失眠的根本原因,在于違背了地球晝夜交替的自然規律。現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,要保持正常的生物鐘與自然規律,中青年人須記牢,日常減少不必要的應酬與夜生活,定時就寢;調整好心理狀態,適當為自己留些緩沖時間,莫要太敏感與細致。這是保持良好睡眠的重要秘訣。
誤區二:睡得多、不做夢就是睡得好
生活中總有這樣的例子:有些人長期睡眠時間極少,但精力卻很充沛;有些人幾乎整日打瞌睡,但精神總是萎靡不振、疲憊不堪。由此可知,睡眠的質量,與睡眠時間并非成正比,而不做夢也不代表就是睡得好。醫學資料證明,青壯年每夜睡7至9小時、小孩增加1至3小時、老人減少1至3小時,這樣的睡眠量已足夠。睡覺有夢者,說明大腦有良好記憶功能,正是健康的表現。從某種意義上講,多夢者很可能就是長壽者。
對策:高質量的睡眠,主要指在半小時內入睡,且基本整夜不醒。此外,最佳睡眠時間主要指晚間10點至清晨6點,在這個階段內睡覺,最符合自然界陰陽消長的規律,宜保證良好睡眠。要是普通人連續兩周失眠、次日還出現明顯的頭暈癥狀;或者持續一個月每周出現3次以上的失眠,那就是失眠癥,必須到專科門診處加以針對性治療。
誤區三:睡不著,就該吃點安眠藥
事實上,并非每個睡不著的人都須服用安眠藥。大多數人一輩子總會因環境嘈雜、節律紊亂、睡眠地點更換等原因引起短期失眠,可這樣的失眠無需服用安眠藥。即使是失眠癥患者,也應該根據具體病因,有的放矢地進行服藥,而不是“抓到籃里就是菜”般地服用。已有科學實驗證明:孕婦、哺乳期婦女、年老體弱者、有心臟、肝臟及腎臟障礙者、睡眠呼吸障礙者、急性閉角型青光眼及重癥肌無力患者,以及酒后人群,這七類人群切忌服用任何安眠藥。
長春
吉林中山醫院為方便大家咨詢已經開通全天在線咨詢掛號服務,點擊此網站在線客服患者只需1分鐘即可完成掛號,有效緩解現存的“排長隊,找醫生難”問題。